国产精品VIDEOS麻豆,精品 在线 视频 亚洲,免费的夜夜欢爱夜夜爽视频,欧美 国产 亚洲视频

春風吹就鋼鐵強國夢――鞍鋼發展壯大紀實

作者:建筑鋼結構網    
時間:2009-12-23 09:25:07 [收藏]


      30年歲月荏苒,30載風雨滄桑。30年來神州大地上翻天覆地的變化,令世人矚目和慨嘆。回首30年來改革開放的歷程,每個中國人都有切身的感受和理解。鞍鋼人的理解更為深刻。

      就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的1978年9月18日,鄧小平來到鞍鋼視察。他在視察后專門針對鞍鋼發展問題發表的講話,后來被收入到《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中,題目是《用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改造企業》。在這段講話中,他對鞍鋼的改革、改造、管理都提出了非常具體的要求。不僅讓鞍鋼人解放了思想,轉變了觀念,更是為鞍鋼指明了發展方向,同時也為國企改革發展確定了一個風向標。

      30年來,鞍鋼轉變思想觀念,不斷加快技術改造,深化改革,加強管理,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已昂首挺進了世界先進鋼鐵企業行列,使鞍鋼人鋼鐵強國的夢想得以實現。

      改革開放30年,鞍鋼的每一步發展都是以觀念轉變為前提的。思想的解放、觀念的轉變,為推動鞍鋼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思想保證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神州大地,人們將壓抑多年的熱情投入到了熱火朝天的經濟建設熱潮中。鞍鋼人也對自己的發展道路做出了新的思索和抉擇。鞍鋼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生產建設上來,實現了管理體制從高度統一的計劃經濟向以計劃經濟為主與發展商品經濟相結合的方向轉變,企業由生產型轉向生產經營型,從封閉經營轉向開放經營,主要依靠技術進步,走自我改造、自我發展道路。這一觀念的變化給鞍鋼的發展帶來勃勃生機。這一時期,鞍鋼的生產規模由1978年的鐵、鋼、材分別為640萬噸、686萬噸、385萬噸提高到1994年的鐵790萬噸,鋼815萬噸,鋼材555萬噸。

      隨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鋼鐵行業在1993年達到一個頂峰后形勢急轉直下,使鞍鋼發展一度陷入困境。

      解放思想,轉變已深深植入干部職工頭腦的計劃經濟觀念,用市場經濟的觀念武裝干部職工的頭腦成為鞍鋼走出困境必須著重解決的問題。一場轉變觀念的“頭腦風暴”在鞍鋼內部展開,并一直持續了十多年,這對鞍鋼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鞍鋼從1995年起到2006年連續開展了分別以“痛失一汽傳統市場的反思與警醒”、“如何振興鞍鋼”、“怎樣當家作主為振興鞍鋼做貢獻”、“學習貫徹十五大精神,如何深化改革、提高市場競爭力”、“科教興企”、“如何貫徹落實黨代會精神,實現第一步奮斗目標”、“中國加入WTO,鞍鋼怎么辦”、“入世后的鞍鋼如何生存發展”、“如何深入貫徹十六大精神,轉變觀念,推進‘三個創新’”、“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鞍鋼怎么辦”等為題的12次大討論,從而使廣大干部職工徹底摒棄了計劃經濟舊觀念,樹立了市場是企業的生存空間、用戶是“上帝”、資金是企業的血液等市場經濟新觀念,為加快鞍鋼改革和發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并進一步理清了做好鞍鋼工作的思路。在生產經營上,理清了正確處理數量效益與質量效益關系,堅持走質量效益型道路,正確處理生產組織與市場營銷關系的思路,堅持市場為導向,圍繞市場組織生產;在技術改造上,理清了正確處理粗放擴張與集約發展關系的思路,堅持自主創新,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改善品種結構;在企業改革上,理清了正確處理“轉機”與“建制”及保持穩定關系的思路,堅持轉變運營機制,建立產權明晰的現代企業制度;在企業管理上,理清了正確處理深化改革、加速改造與加強管理關系的思路,堅持科學管理、嚴格管理的體制;在長遠發展上,理清了鞍鋼跨世紀振興發展的思路,堅持建精品基地、創世界品牌,進軍世界500強,建設最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鋼鐵集團的目標。

      改革開放30年,鞍鋼的每一步發展都是以深化改革來推動的。通過不斷的推進改革,逐步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的現代企業制度,為鞍鋼的發展增添新的活力。

      自1979年開始,鞍鋼在黨中央、國務院有關精神的指引下,逐步推進和深化企業改革,使鞍鋼走出計劃經濟的束縛,為企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從以擴大企業自主權為標志的經營機制改革到承包經營和三項制度改革,鞍鋼先后實行了“上繳利潤承包”、廠長負責制、“三包兩保一掛鉤”總承包、總經理負責制以及分配制度、用工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三項改革等,并初步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工人能進能出,工資能升能降,上崗靠競爭,收入憑貢獻”的新型機制。伴隨著這些不懈的改革探索,鞍鋼走過了一段艱辛的發展之路。

      然而,市場經濟帶給企業的沖擊是全方位的。鞍鋼在艱難的探索中開始了對企業發展具有深遠意義的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在國家宏觀政策的指導下,鞍鋼積極穩妥地逐步推進和深化企業改革,調整建立與市場相適應的,與企業實際相適應的生產經營機制體制,為企業發展注入了新的強大動力。

      當時,幾十萬人同吃鋼鐵飯,企業辦社會讓鞍鋼發展背上沉重的包袱。從1995年開始,鞍鋼開始在巨大的壓力中開始改革。實施精干主體、分離輔助,推進輔業改制。分批將鋼鐵主體35個廠礦中的74個集體所有制企業與主辦廠分離,解決了全民與集體之間產權不清、權責不明的問題;進一步優化鋼鐵生產組織結構,實行專業化管理;將23個輔助單位從鋼鐵主體分離,授予委托法人資格,成為全資子公司;將所屬中小學以及公安系統、醫療單位等移交地方。職工養老保險全部納入省級管理,失業保險實行屬地化管理。先后完成了鞍鋼建設總公司、機械制造公司、房產建設總公司等7家單位輔業改制工作,組建了董事會、監事會,按照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穩定運行。對于分離單位和子公司按照責權對等原則構筑母子公司管理模式,并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結構。

      擇機上市,進軍資本市場,是現代企業發展的重要選擇。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持下,鞍鋼于1997年組建了新軋鋼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和深圳上市;2000年落實國家“債轉股”政策,組建了新鋼鐵有限責任公司。2006年又整合重組新軋鋼股份有限公司和新鋼鐵有限責任公司,完成股權分置改革,鋼鐵主業實現整體上市。鞍鋼抓住了一個個有利時機,在資本市場上募集到大量的資金,為鞍鋼全面技術改造提供了資金支持,也為鞍鋼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競爭擇優、優勝劣汰的用人機制,打破勞動用工終身制,推行全員達標培訓、競爭上崗,做到員工能進能出。對管理和生產操作人員實行崗薪工資制,對經營者實行年薪制,對科技人員實行科研項目效益工資制。這些改革有效地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

      一項項改革的穩妥推進,讓鞍鋼這個巨人輕裝上陣,增添了活力,有能力將鋼鐵主體做強做大,也推動了輔業的健康發展。

      鞍鋼作為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國有老企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并在推進企業發展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建立了企業核心和專業管理制度體系,實現了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已全面通過 ISO9002 質量體系認證,船用鋼通過 9 國船級社認證,石油管通過 API 認證,建筑材料獲英國勞氏公司 CE 標志認證書,鋼鐵主體通過 ISO14000 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和 OSHMS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認證。自主開發的綜合管理信息系統(ERP)上線運行,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銷一體化系統。鞍鋼借鑒世界頂級企業的管理經驗,加大對管理模式的總結、提煉力度,全力打造管理品牌,在兼并重組和合資合作過程中實現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輸出。

      改革開放30年,鞍鋼的發展離不開技術裝備的進步。加速改造,使鞍鋼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總體技術裝備水平已進入世界先進企業的行列,為鞍鋼的騰飛創造了堅實的物質條件。

      發展是解決鞍鋼所有問題的根本,要發展鞍鋼必須進行技術改造。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鞍鋼先后進行了幾次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六五”到“八五”期間先后完成第三煉鋼廠改建,新建10號高爐、線材、寬厚板等項目。但這一時期的技術改造,盡管在產量規模、產品質量、品種結構、技術上裝備水平有所提高,但整體水平落后的局面沒有顯著的改善。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鞍鋼技術裝備陳舊落后,產品結構不合理,技術含量低,質量差,市場競爭力弱等問題十分突出。到1995年,企業資金短缺,債務負擔沉重,經營嚴重虧損,鞍鋼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面對嚴峻現實,鞍鋼人清醒地認識到“不改造就沒有出路、不改造就不能生存發展”。

      當時有人說鞍鋼“不改造是等死,搞改造是找死”。然而鞍鋼就是在這樣的逆境中,奮然崛起,走出了一條對老國企具有示范意義的技術改造和發展之路――“高起點、少投入、快產出、高效益”。這十二個字,不僅是鞍鋼十多年改造發展的真實寫照,更真實地記錄了鞍鋼人困境中探索創新的不懈征程。

      “平改轉”、“全連鑄”拉開了鞍鋼淘汰落后、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的序幕,1780工程則為鞍鋼搭起了騰飛的平臺。在此后短短幾年的時間里鞍鋼全方位的技術改造全面鋪開,建成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轉爐、焦爐、熱軋、冷軋、鍍鋅、彩涂板、冷軋硅鋼生產線,使鞍鋼形成了從熱軋板、冷軋板、冷軋硅鋼到鍍鋅板、彩涂板的完整產品系列,使鞍鋼從礦山、焦化、煉鐵、煉鋼、連鑄到軋鋼全流程的工藝裝備全部達到國內同行業領先水平,為產品質量的提高和品種結構的優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經過幾年的努力,鞍鋼老區的技術改造基本完成,建成了年產1100萬噸精品基地。

      在加速老區改造的同時,2006年5月,鞍鋼立足自有技術力量,建成我國首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從燒結到高爐,從轉爐到連鑄,從熱軋到冷軋的高效、緊湊式、節能型和生態保護型的全流程現代化鋼鐵生產線。眾多先進技術工藝和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的應用,讓鞍鋼西部現代化板材精品基地在“高起點”上起步,鞍鋼整體裝備水平躍入世界先進行列,總體產量規模達到1600萬噸,競爭力明顯增強。

      在基本完成了鞍鋼東部老區和西部新區的技術改造后,鞍鋼再出大手筆。2008年9月,鞍鋼全流程自主設計、集成、施工建成的又一座現代化精品鋼材生產基地--鞍鋼鲅魚圈鋼鐵項目竣工投產。鞍鋼鲅魚圈鋼鐵項目的建成投產,優化了鞍鋼產品結構和產業布局,全面增強鞍鋼產品的競爭力,全方位滿足用戶在品種規格方面的不同需要。也可使鞍鋼占據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前沿陣地,有利于以更加積極的態勢置身區域發展,參與國際競爭。2007年,與凌鋼合資組建鞍鋼集團朝陽鞍凌鋼鐵有限公司,共同建設朝陽新項目。

      目前,鞍鋼鋼鐵主業完成了三大生產基地的布局,整體發展再上新水平。

       改革開放30年,鞍鋼的發展逐步融入世界。充分利用國外資源,積極進軍國際市場,與國際先進企業共同“登山”,以開放的思維和全球視野謀劃自身發展。

      以產品“走出去”為突破口,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附加值產品走向國際市場,而且目標市場由過去單一的幾個國家,發展到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眾多國際知名企業的供貨商。2007年,出口產品中高附加值產品比例達到90.7%。

      探索合資合作新途徑,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收購澳大利亞金達必公司12.94%的股份,成為國內鋼鐵企業參股國外上市礦業公司的“第一人”,并與其簽署了合資開發卡拉拉鐵礦的協議。意大利收購維加諾公司60%的股權,使鞍鋼擁有首個海外鋼材加工中心。與武鋼、寶鋼、首鋼組建合資公司,聯合開發利用海外資源。與美國GE公司、韓國STX公司、日本美達王集團等國際名企進行戰略合作,拓展了國際化經營領域。與韓國現代鋼集團建立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聯合開發、試制冷軋汽車板。

      同時,鞍鋼頻頻與世界頂級企業展開合作,在“非鋼”領域尋求突破。鞍鋼與比利時貝卡爾特集團簽約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成立合資公司,專門生產及銷售高附加值的優質輪胎用鋼簾線。鞍鋼與通用電氣公司締結戰略伙伴關系,以提升自身在低壓電器產品制造和生產組裝方面的能力。鞍鋼與維蘇威中國控股有限公司合資組建耐火材料公司,共同開發靜壓耐火材料和功能性耐火材料等高品質產品。這些舉措,盤活了原有非鋼產業資產,為鞍鋼發展找到新的增長點。

      改革開放30年,鞍鋼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工藝技術改進,裝備水平提高,新產品研發使鞍鋼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不斷增強。

      強化鋼鐵產業前沿和關鍵技術的開發應用。在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新一代可循環鋼鐵流程工藝技術”課題中,承擔了研發高端產品生產工藝技術、節能與環保技術等方面的3項課題。啟動了首批20項對鞍鋼未來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符合國家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要求的科技重大項目。自主開發的1780大型寬帶鋼冷軋生產線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浮選柱提純磁鐵精礦工藝技術研究獲冶金科學技術一等獎。

      加大產品創新力度。開發生產的高強集裝箱板、高強船板、高級艦船用鋼、鍍鋅板、涂層板等高端鋼材品種已經實現產業化和市場規模。目前,鞍鋼形成了以上述高端產品為主導的熱連軋鋼板和鋼帶、冷軋薄鋼板及鋼帶、涂鍍板、寬厚板及中板、冷軋硅鋼、大型軌梁、無縫鋼管和線材八大精品系列。在品種、規格、材質方面覆蓋汽車用鋼、石油用鋼、鐵路用鋼、橋梁及建筑用鋼、電力用鋼、交通運輸用鋼、輕工家電用鋼和軍工用鋼等各個重要應用領域。加強裝備制造工藝技術和新產品的研發。形成了冶金成套設備、水電產品和專項產品三大類產品格局,產品出口到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成功地為三峽電站試制出70萬千瓦水輪機下環,鞍鋼具備了生產大型先進水輪機部件的能力,改變了此類部件依賴進口的局面。

      我國第一條擁有全部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鞍鋼1700中薄板坯連鑄連軋帶鋼生產工藝(ASP)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并成功輸出到濟鋼,不到6個月實現達產,鞍鋼成為國內首家具有成套技術輸出能力的鋼鐵企業。

      堅定不移地堅持改革開放,加速推進“四個轉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進軍世界500強,成為最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鋼鐵集團。

      近年來,鞍鋼適應國內外鋼鐵行業發展趨勢要求,抓住機遇,大力推進“四個轉變”,企業發展步入了快車道。在長大方式上,從投資新建為主向投資新建與兼并重組并重轉變。在產業布局上,從內陸發展向沿海發展和國際化經營轉變。在自主創新上,從核心技術的“追隨者”向“領跑者”轉變。在對外輸出上,從單一的產品輸出向技術輸出和管理輸出轉變。

      展望未來,鞍鋼將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瞄準世界鋼鐵工業科技發展的最新水平,繼續堅定不移地走深化改革和自主創新之路,到2010年進入世界500強,成為最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鋼鐵集團。
    下載附件需要消耗0點,您確認查看嗎?

    "歡迎大家轉摘!轉載須注明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建筑鋼結構網(www.metal168.com)謝謝合作!"

相關文章:

文章標題
建筑鋼結構網--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建筑鋼結構分會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