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底出臺難度很大。”8月12日,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巡視員張建國告訴《華夏時報》記者,而發改委給
出的最新答案僅僅是“有望2010年底出臺”。在采訪中,多位專家一致認為,在京津冀一體化中,河北省的態度非常積極,而北京和天津則相對冷淡。
“之所以要搞京津冀經濟一體化,其實也是希望能讓資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而不是浪費。”包括張建國在內的多位人士均認為,在很多地區,產業的發展都有著重復性,京津冀也一樣。公共行政學專家汪玉凱則表示,在經濟上,京津冀一體化就是個產業和市場協調、轉移配置甚至重構的過程,但這也需要一些時間。
分歧依舊存在
“三地各自有自己的算盤。”一位區域經濟學家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眼下如何厘清京津冀產業的定位至關重要。統計顯示,目前注冊地在京津冀地區的上市公司共有174家,其中北京111家、天津28家、河北35家。
不過,這些企業所代表的三地“定位和目標均有重疊”。北京市委黨校副教授王昊曾在不同場合強調,京津冀三地需要合理分工。
但三地的分歧由來已久。過去,三地都形成了鋼鐵、化工、建材、電力、重型機械、汽車等傳統支柱產業,而今又在競相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
王昊舉例說,北京、天津兩地都競相發展汽車產業,而這種發展都是建立在地方政府內外有別的政策基礎之上,兩地的汽車產業都有相對壟斷性,這有利于地方GDP 和財政收入,但是從長期和京津冀整體利益角度看,卻弊大于利。
在港口建設上也是如此。據悉,京津冀三地都在規劃自己的港口,在一輪又一輪的投資沖動之下,三地產業趨同性不但沒有降低,反而有所加強。
北京市規劃委員會主任黃艷認為,在跨區域的項目建設上,要同步協調推進,而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朱正舉則建議,要加強天津濱海新區、唐山曹妃甸工業區、滄州東部濱海地區之間產業協作。
12日,天津港一位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特別是在港口、機場、跨地區高速公路和城際快速通道建設中,缺乏必要的統籌安排,“三地都在加大建設力度,未來將可能全面重復。”
河北省發改委區域處處長張波認為,不能僅僅停留在合作上,而是應該向一體化方向發展,“河北迫切希望融入到京津冀一體化中”。來自北京的反對者則認為,河北、北京差距太大,難以京津冀一體化,提區域合作還比較現實。從北京的發展現狀來說,重工業的梯度轉移已經完成,現在構造的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
按張波的說法,河北與北京的分歧還表現在經濟合作的區域上。其中,廊坊的歸屬問題一直是討論的熱點。“廊坊作為產業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北京天津河北是一個非常好的契合點。”張建國說,北京強烈支持廊坊劃歸北京,而河北卻堅決反對。
需建立新機制
京津冀三地發展各有側重。北京是首都,天津是國家定位的北方經濟中心,河北在兩大超級都市的陰影下,困難不言而喻。而天津更熱衷于“京津一體化”,北京的注意力又集中在廊坊和涿州,因為那里可以發展房地產,供北京人居住。
“行政壁壘高筑、政府間合作層次低是三地難以一體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多位專家認為。8月12日上午,河北經貿大學教授于刃剛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真正的區域一體化,應當是京津冀城市群、港口群、產業群的聯合,而不是以抑制一方來發展另一方。”
張建國給出的解釋則是,京津冀一體化的阻力主要源自地方財政的“分灶吃飯”體制。所謂“分灶吃飯”,是指1994年財權由集中走向分散,目的是調動地方和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地區差距主要在于‘分灶吃飯’財政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張建國說。
“北京如果放棄原本屬于自己的產業,就等于是從自己兜里往外掏錢。”一專家認為,北京與天津和河北的合作比例之所以極少,是因為北京55%左右的合同是面向全國的,畢竟全國有些地區的實力相對于河北更強。
“分灶吃飯”的另一個后果,就是造成三地在產業上求大求全,強調“一個不能少”。基于這種現實,張建國認為,迫切需要三地形成一脈相承的產業鏈。以生物制藥產業為例,北京可以依托研發優勢,天津擁有政策優勢,河北擁有眾多生產企業,三地可以共建產業聯盟。
但多位區域專家堅稱,“北京更加注重京津冀區域合作,而亟待謀求發展轉型的河北,也希望能與京、津有進一步的合作。”在產業合作上,目前京冀雙方選擇了七大合作產業,包括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鋼鐵、汽車、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等,共同打造“北京智力資源+河北勞動力土地資源”。
多位專家建議,由國家有關部門牽頭編制京津冀產業發展規劃,建立三地產業創新聯盟。“從政策層面應該成立由中央高層統籌的協調機構,制定三地產業發展規劃,這才是三地一體化的真正開端。”河北省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助理馬建章說。
河北“搶跑”京津冀一體化
本報記者 楊仕省 北京報道
張梁并不知道“第二機場”在哪里,但他的生活卻因為這個眼下還不存在的機場而改變。
張梁在石家莊石南路住了60年了,但這里正在規劃一座新火車站。兩個月前,張梁及其鄰居們就被通知搬遷,但直到現在也沒有下文。“我們把租出去的房子都給收回來了,然而卻沒有風聲了,也沒有人給我們一個解釋。”張梁這樣抱怨。
8月12日下午,《華夏時報》記者聯系到石家莊市鐵路建設工程指揮部辦公室,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表示,原計劃是這幾天讓市民搬遷的,據說因為爭奪京津冀的“第二機場”,河北提前將資金轉移到修機場那邊去了。“目前財政有點吃緊,新火車站有可能在明年9月開工。”他說。
搶建“第二機場”只是河北“搶跑”京津冀一體化的一個縮影。相比于北京和天津,河北對于京津冀一體化更加熱衷。事實上,它也嘗到了“搶跑”的甜頭——河北在一些經濟指標上已經把北京和天津遠遠甩在了后面。在接下來的區域整合中,河北也依然有望成為一個最重要的主導者。
爭奪地盤
早在5月中旬,河北省就已決定投資40億元,除新建秦皇島民用機場、張家口軍民合用機場、承德機場等之外,還按年旅客2000萬人次標準著力打造河北正定國際機場,力爭成為首都的“第二機場”。經過7年之久的京津冀爭奪之戰后,河北省終于在“第二機場”建設方面提前邁出一步。
北京也有自己的“第二機場”規劃,選址就位于北京市郊南部大興界內,離河北正定國際機場只有300公里左右的距離。不過,其進展較慢,預計前期拆遷和招標工作要兩年內才能完成。
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巡視張建國分析,北京的“第二機場”要正式開土動工,至少還要2-3年的時間。到那時,河北的“第二機場”恐怕都開始營業了。如此一來,估計國家有關方面也許不會再給北京的“第二機場”發放批文了,而很可能會把首都國際機場的客流分散到河北第二機場。
在同北京爭奪“第二機場”的同時,河北同天津的港口之爭也并未平息。在首鋼搬遷到曹妃甸之后,天津也表示將在南港工業區建設一個新的港口,“目的就是爭奪首鋼的業務,來助推當地的GDP。”一位河北地方官員這樣表示。
據他介紹,首鋼之所以選中唐山曹妃甸,恰是曹妃甸擁有出海口——京唐港,從而使鐵礦石直接可以經由海路運進廠區,大量的鋼材成品也將可以直接通過海運進行物流配送,太方便了。
張建國向本報記者分析,曹妃甸是自然港,不需要投很多資金,而天津建正在建設中的南港,與曹妃甸距離一步之遙,而且投資數額不計其數,完全沒有必要重復建設。
初嘗甜果
河北經貿大學教授于刃剛向本報記者表示,北京是首都,天津是國家定位的北方經濟中心,河北長期處在這兩大超級都市的陰影之下。但實際上,盡管河北夾在北京和天津之間,感覺有些“尷尬”,但收獲卻是實實在在的。
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河北省生產總值完成9083.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1%,這要高于北京的6372.6億元和天津的4106.48億元。
河北省社科院副巡視員王新明表示:“河北有如此好的經濟增長,這與承擔京津地區產業轉移不無關系,比如曹妃甸接受首鋼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在《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中,河北的定位是原材料重化工基地、現代化農業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閑度假區域,是京津高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研發轉化及加工配套基地,同時也是京津的“米袋子”和“菜籃子”。
2009年3月,河北張家口市抓住北京企業外遷的機會獲得了不少項目。當時北京與張家口簽訂投資合作合同33項,總投資439.2億元,涉及風電開發、房地產業、農林牧漁業和旅游業等等。同年5月,首鋼落戶河北曹妃甸等。這些變化,都使得河北和北京在GDP方面不斷地此消彼長。
不過,河北也有壞消息。在此次工信部的淘汰落后產能名單中,河北省內被涉及的企業數量位居全國第四,這對河北的壓力不小。“下半年河北的GDP可能會有所下降。”上述河北官員表示。
一位區域經濟學家指出,河北要保持經濟持續增長,在京津冀區域規劃獲批后,三方要建立一個嶄新的創新機制,否則河北還將被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