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人恒強,破北方六國,掃南方蠻夷,遏馬上匈奴,終創中國大一統局面。在這其中我們最為稱奇的,是秦人精良的兵器制造工業。
兵器制造工業?這樣偉大的詞匯怎么能輕易地贈送給這樣一個2000多年前的遠古帝國?如果我們看看秦人的作為就可以知道這個詞贈送給他們是多么的恰當!
秦軍戰勝野蠻的馬上民族匈奴的最有效武器——秦弩,成功實現了零件的標準化制造,可以實現零件互換。這是資本主義大規模工業生產的重要標志,但在秦人的兵器制造中已經廣為采用。在秦弩、秦劍、秦箭等兵器中實現了質量標準化——相同的三棱箭頭誤差在+-0.83毫米之間(注意,當年可沒游標卡啊)!也就意味著不論在南方叢林還是在北方草原,射向敵人的箭都具有相同的作戰質量。按照今天秦始皇陵兵馬俑考古發現及文獻資料做推斷,當時分布全國的上百萬作戰部隊兵器的標準化制造,是通過國家法令頒布標準數據,并通令全國實現的。
同時,秦人用“金字塔式四級管理模式”實現了兵器制造的精細化生產。“相邦(軍事工業最高主管)、工師(兵工廠負責人)、丞(兵工廠車間主任)、工(工匠)”,這是秦人軍事工業管理層級。“物勒工名”,也就是所有兵器上皆加注四級管理者的名字。如發現兵器質量問題,可追溯至最基層的生產者。“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如有不當,以究其罪。”通過這樣一整套的管理方法,秦人成功實現了兵器制造的標準化、精品化。
很自然地,我們會想到我們所處的建筑鋼結構行業。建筑鋼結構行業是什么行業?套用馮鞏的話說,叫“在制造界我建筑做得最好,在建筑界我制造做得最好。”鋼結構行業屬于制造業+建筑業(設計、采購、施工組織等等等……)的綜合型的行業,但歸根到底,制造是基礎中的基礎(刨除總包能力極其強大可以不依靠工廠而存在的總包型鋼結構企業。但這種類型的企業我們幾乎看不到。即使有這樣的企業,鋼結構外協企業加工制造能力、水平依然是需要正視和考察的問題)。不論是鋼結構還是新型建筑板材,沒有堅實的制造作為后盾,再強大的營銷也歸于零。
客觀上,鋼結構行業國內目前現狀是非標準件居多,相對粗糙的手工操作還是行業普遍現象,良莠不齊的5000噸每年總產能的小作坊式企業與年產能10萬噸以上的行業知名企業同臺競爭的情況也會有出現的幾率。據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統計數據表明,加工制造能力在3萬噸以上的企業,僅占鋼結構全行業企業的5%。這也就表明絕大多數的同行企業在產能上還處于較低的水平。如果從一個行業成熟度通用的概念來解釋的話,一個行業中1-3家或3-5家大型企業占據50%以上市場份額視為行業相對成熟的話,那鋼結構行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行業還將有大力整合并漸進發展的巨大空間。“這是一個一焊槍、一焊槍干出來的行業,吃苦受累發展慢。”橫亙于整合發展之上的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即在于鋼結構的非標準化。看來,我們整個行業與秦帝國的兵器制造工業的管理者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再說精品化制造。參加行業協會多次,聽到許多行業人士對這一論題的討論。“這是一個老掉牙但一直沒引起重視的問題。”坊間傳聞對鋼結構精品化制造引起重視的經典故事是:2002年,浙江某鋼結構公司承建某工程,由于原設計單位提供的標高數據有誤,致使工程存在輕微的質量隱患,而發現問題時工程建設已經進入尾聲,如果采取修補措施,只需多投入上萬元,而該鋼結構公司卻毅然選擇了全部拆除重建,“引爆”了中國建筑鋼結構行業的精品意識。且不論該故事的真實性與否,單純就該故事主人公的決心和勇氣,就足夠行業人士回味十年。
筆者琢磨了數十條影響鋼結構加工精品化的因素,但最后還是回歸了圓點——焊接技師對鋼結構制造起決定性的作用。為什么?“鋼結構制造是優秀中醫大夫成長的過程,需要時間的積累與經驗的積淀”,焊接技師在其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以江蘇某聲名赫赫的行業企業為例,其敢于承接重點、特大型項目、發展迅猛、業主有膽量放心地交工程于其的重要原因在于,其焊接技師隊伍大多在其工廠工作15年甚至20年以上!焊接能力幾無人可匹敵!要想使企業真正走向高端(不論哪種經營模式),“以人為本”就必須體現在對人的重視上,真正以“以人為根本”、“以焊工為根本”的思想去著眼企業未來的發展。
(北京多維鋼構集團 代秦)